元月17日晚上6:30—8:30,又是精神分析讀書小組的讀書時間,朱可然老師帶領大家繼續學習《精神分析治療:理解人格結構》的第五章《初級防御過程》。
自我的分裂:個體表現出絕對的態度,且認為對立面根本不存在。
我們每一個人在發展出客體統一性之前,都是很難容忍客體的矛盾性。因為矛盾性意味著對同一客體的互相對立的感受。因此,幼兒會順遂自己單向的觀念,對某一客體要么保持友好、要么保持敵意。小孩表現出自我的分裂是很正常的,比如2歲左右的孩子傾向于用“好”或“壞”評價身邊的人和事。但是如果小孩習慣并經常運用分裂的防御來緩解其情緒,就會令養育者精疲力竭。
成年人所認識到生活是很復雜的。在日常生活中,成年人的生活世界是復雜的,在陷入困惑或受到威脅時,也會不自覺地運用分裂方式來理解自己的復雜體驗。分裂往往以扭曲事實來掩蓋真相,能夠暫時減輕焦慮和維持自尊。分裂的結果會生存的系統產生影響,如患者對醫護人員的分裂——某醫生是最好的,其他醫生誰也沒有辦法來和ta比,都是不好的。換位思考一下,那沒有被認可的醫生會不會感受到了輕視或羞辱呢?如果身邊有人運用這種分裂機制,而自己恰巧不是被認定為“好”的,恐怕就不會舒服吧。
在現實生活中,善與惡、好與壞、自由與束縛、好人與壞人、英雄與惡魔等對立面的觀點,以及類似的分裂意象廣泛分布于各種民俗與信仰之中。